- 注册时间
- 2011-9-20
- 最后登录
- 2022-1-25
- 阅读权限
- 200
- 积分
- 258
- 精华
- 16
- 帖子
- 299
  
|
发表于 2011-10-20 17:37:31
|显示全部楼层
几个尼日尔女孩在一处供水处打工 王冬梅摄
8月11日晚上11点多,我随同中国石油管道局一行人员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出发,经过40多小时3次换乘,经停3个国家,于当地时间8月13日6点半,抵达尼日尔首都尼亚美。3个小时后,我们换乘小飞机、越野车,进入了尼日尔迪法地区的撒哈拉沙漠腹地。短短的十几天,我对这个国家有了一些认识和感受。
贫穷的尼日尔
从地图上看,尼日尔像一个倾斜的扎紧口的布袋子。面积126.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的西藏自治区,和中国时差7小时。
尼日尔全国大部分地区属撒哈拉沙漠,年平均气温30摄氏度,是世界上最热的国家之一。首都尼亚美位于尼日尔西南部尼日尔河左岸,在当地哲尔马语中,“尼亚美”意为“母亲汲水的河岸”。
我们游览了尼日尔河,乘坐的是河上“最好的游轮”一艘破旧的柴油船,船蓬是编织袋和草席子,船舱里铺着脏被子。船行驶在尼日尔河上,船舱里不时涌入河水,黑人小孩用水盆不停地往外舀水。
尼日尔主要有豪萨、哲尔马·桑海、图阿雷格、颇尔和卡努里5个部族。绝大多数尼日尔人没有上过学,只会讲本民族的语言,对官方语言的法语几乎一窍不通。
尼日尔局势的动荡不安,使得毒品、军火和假货可以自由流动,我们一路上都有兵车和士兵保护,几名身材高大的黑人士兵端着AK47如影相随,每辆兵车上有一架德国产的重机枪。士兵手中的枪和车内的重机枪子弹时刻上膛。
津德尔在尼亚美向东950公里处,是尼日尔第二大城市,也是尼日尔第一座炼厂所在地。我们的越野车从当地农田中穿行而过,遇到一个小村子,只有几户人家,四周用栅栏或土坯围起。一位男主人站在土坯房的房顶上干活。
随行的士兵用当地话打招呼后说:可以进去看看。我掀开一间泥房子的门帘一角看了看,里面只有几张草席子,几乎是家徒四壁,一无所有。院子里还有一些圆形的草房子,门也是草扎的。一位怀孕的黑人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孩子,手里还领着一个孩子。
尼日尔人整体还处于“吃饭靠天,花钱靠援”的阶段,津德尔和尼日尔河沿岸的很多地域在中国人眼里是好地,如果精心耕作,收成一定不错。但尼日尔人种地多数是播种后就不管了,听天由命,最后收割多少是多少。
我们参观了津德尔最大的商业区,里面的商品都是简单、粗陋的手工制品。
普通尼日尔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单峰骆驼,平时多靠步行。瘦骨嶙峋的骆驼是家中最大的资产,哪怕骆驼老了,他们也不会吃骆驼肉。
医疗条件更是十分简陋,整个尼日尔的医疗条件赶不上中国一个贫困县的乡级医院水平,缺医少药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
就业率非常低
尼日尔的机场相当简陋,在津德尔机场办公室里,破旧的柜子上面落满了灰尘,一个老掉牙的风扇吱嘎吱嘎地响。旅客直接进入跑道登机。我们在跑道里等候时,看见机场工作人员搭着梯子哼着歌给飞机加油。
尼日尔是一个贫瘠的西非国家,90%左右的居民属农牧人口,是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2010年,尼日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52美元。
11500多公里,是北京到尼日尔的距离,但中国人和尼日尔人的生活可谓天壤之别。尼日尔的粮食生产不稳定,全国1500万尼日尔人每天吃得很少。我们一路上听人讲述:一些贫苦黑人一天只吃一两个大芒果,甚至吃水草果腹。很多家庭都只管孩子一顿饭。多数人的主食是木薯、土豆和大米,蔬菜极少,与牛羊肉一个价,30000西非法郎一斤(1元人民币兑换70西非法郎)。
尼日尔当地人就业率非常低。中国企业在尼日尔开发油田等,聘用了几百名当地人。一名黑人小伙子说:“在这里干活太幸福了,能吃饱饭,有电视看,洗澡方便,我一个月挣的钱比别人半年挣的还多,开心!”
当地的中资企业员工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黑人小伙子每天上下班都要步行五六个小时,从来不觉得累,整天乐呵呵的。
一位政府官员告诉我们,目前尼日尔的最低月工资约为24000西非法郎(约40美元),而部长首脑的月工资也不超过20万西非法郎。
尼亚美和津德尔最大的超市,也就和中国一般乡镇的超市差不多。在尼日尔比较好的建筑差不多都是外国援建的,中国援建了尼日尔河上的拦水大坝、蓄水塔、中尼友谊桥、尼日尔国家体育场等。
在首都尼亚美,贫富反差很大。富人住在别墅区,豪华、舒适;而普通尼日尔人多数住在破旧的草棚子里,没有水电,到处弥漫着生火做饭的浓烟。有的人家养几只羊,就算是家境殷实了。
尼日尔的孩子很少有人能够上学。中国企业在撒哈拉沙漠捐建的学校是当地最好的建筑,也就是一座泥土房子。我们经常能够看见孩子们在污水满地的场子里争相踢着已经瘪气的足球。
尼日尔的森林资源贫乏,由于人口增长、大面积开垦耕地和居民日常生活以柴薪为主要燃料等,森林面积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1600万公顷降至90年代末的800万公顷。但越向撒哈拉沙漠纵深,我们就越震撼于生命的顽强和坚韧,在茫茫大漠中,连植物都稀少的地方,总会看见几顶帐篷或三两间草棚。
尼日尔人对中国人普遍很友善,看到中国人,不管认识不认识,他们都会微笑着主动挥手问候,甚至用汉语赞扬中国商品“好看”。
“慢生活”节奏
尼日尔人无论干什么都是慢悠悠的,即使是在施工最紧张的工地,中国工人加班加点,他们也不紧不慢,抽空就点燃随身携带的小火炉烧壶茶或者咖啡喝。尼日尔人往往觉得中国人的勤劳敬业、吃苦耐劳是不可思议的,他们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没日没夜地干活,活儿早干完和晚干完没有什么差别。一些黑人甚至按照自己的标准判断:中国人生活无趣,不快乐,不会享受生活。
和尼日尔人约定时间,需要提前一小时或半小时,甚至更多。“不守时”在尼日尔司空见惯,不值得大惊小怪。他们反而很奇怪中国人为什么做事情急匆匆的。
但尼日尔人的法律意识很强,晚下班10分钟也会向雇主追要加班费,不付就把雇主告上法庭。即使加班费比平常工资高出很多,他们也不愿加班。
尼日尔人非常乐观,脸上总是洋溢着知足常乐的神情。碰到再大的难题也很少皱眉头,哪怕飞机出了故障也很少大惊小怪。一次,我们从沙漠机场去津德尔,最初的一架9人小飞机抵达时起落架无法自动放下来,飞行员竟然用手扳下来。法裔飞行员说:不能去津德尔了,要返回尼亚美修飞机,而且飞机只能坐5个人,坐多了危险。陪同我们的中资企业员工安慰说:别怕,有一次飞机飞到半道,两侧的螺旋桨竟然有一个坏了,最后也安全着陆了。可见,这里的中资企业员工面对的是怎样的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