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走进非洲,爱上非洲!·社区工具·查看新帖·设为首页

中非金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中非金融网 金融社区 金融社区 非洲各国 北非 埃及国家概况
查看: 5755|回复: 0

[埃及] 埃及国家概况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1-9-30 16:47:25 |显示全部楼层
       国名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

  面积 100.145万平方公里。

  人口 7950万(截至2008年12月)。伊斯兰教为国教,信徒主要是逊尼派,占总人口的84%。科普特基督徒和其他信徒约占16%。

  语言 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

  首都 开罗(Cairo),面积约3085平方公里,人口703.7万(2009年1月1日)。夏季平均气温最高34.2℃,最低20.8℃;冬季最高19.9℃,最低9.7℃。

  国家代元首 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主席兼国防部长穆罕默德·侯赛因·坦塔维(Mohamed Hussein Tantawi),2011年2月11日出任。

  国庆日 7月23日(1952年)

  简况 跨亚、非两大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只有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部。西连利比亚,南接苏丹,东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濒地中海。海岸线长约2900公里。全境干燥少雨。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地中海型气候,平均气温1月12℃,7月26℃。其余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沙漠地区气温可达40℃。

  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32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当时国王称法老,主要经历了早王国、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后王朝时期,30个王朝。古王国开始大规模建金字塔。中王国经济发展、文艺复兴。新王国生产力显著提高,开始对外扩张,成为军事帝国。后王朝时期,内乱频繁,外患不断,国力日衰。公元前525年,埃成为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埃相继被希腊和罗马征服。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入侵,埃逐渐阿拉伯化,成为伊斯兰教一个重要中心。1517年被土耳其人征服,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1882年英军占领后成为英“保护国”。1922年2月28日英国宣布埃为独立国家,但保留对国防、外交、少数民族等问题的处置权。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法鲁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掌握国家政权。1953年6月18日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1958年2月同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年叙利亚发生政变,退出“阿联”。1970年纳赛尔总统病逝,萨达特继任总统。1971年9月1日改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1981年10月萨达特总统遇刺身亡,副总统穆巴拉克继任,并4次连任。

  政治

  2011年1月底以来,埃及发生30多年来最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游行。2月11日,穆巴拉克辞职,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接管权力,着手修改宪法、解散议会、改组政府、筹备议会和总统选举等,并制定过渡期路线图和时间表,承诺最终将权力移交民选政府。埃及社会秩序逐步恢复正常,局势总体趋缓。

  政府 本届过渡政府于2011年7月21日宣誓就职,共27名成员,主要包括:总理伊萨姆·沙拉夫(Essam Sharaf),主管政治进程和民主转型事务副总理阿里·萨勒米(Dr. Ali Mohamed Abdel Hafiz Al-Selmy),主管经济事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哈齐姆·贝卜拉维(Dr. Hazem Abdel Aziz Mohamed El-Beblawy),外交部长穆罕默德·阿姆鲁 (Ambassador Mohamed Kamel Ali Amr)等。

  行政区划 全国划分为27个省:开罗省、吉萨省、盖勒尤比省、曼努菲亚省、杜姆亚特省、达卡利亚省、卡夫拉·谢赫省、贝尼·苏夫省、法尤姆省、米尼亚省、索哈杰省、基纳省、阿斯旺省、红海省、西部省、艾斯尤特省、新河谷省、亚历山大省、布哈拉省、北西奈省、南西奈省、塞得港省、伊斯梅利亚省、苏伊士省、东部省、马特鲁省和卢克索省。

  经济 属开放型市场经济,拥有相对完整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体系。服务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工业以纺织、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为主。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5%,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石油天然气、旅游、侨汇和苏伊士运河是四大外汇收入来源。

  2009/2010财政年,埃及经济保持增长。政府加大经济改革步伐,继续推进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加强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降低税收和关税,保持金融稳定,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努力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国民收入,建立和完善社会、医疗、养老保障体系。但2011年初埃及动荡局势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冲击,政府采取措施恢复生产,改善民生,多方寻求国际支持与援助,以渡过经济困难。

  国内生产总值(2009/2010财年):1980亿美元

  GDP增长(2009/2010财年):5.3%

  货币名称:埃及镑

  汇率(2011年7月):1美元=5.96埃镑

  通货膨胀率(2009/2010财年):10%

  失业率(2009/2010财年):9%

  外汇储备(2011年2月):300亿美元

  外债(2010年6月):355亿美元

  【资源】 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磷酸盐、铁等。已探明的储量为:石油44亿桶(2009年),天然气77万亿立方英尺(2009年),磷酸盐约70亿吨,铁矿6000万吨。此外还有锰、煤、金、锌、铬、银、钼、铜和滑石等。埃及平均原油产量达67.5万桶/天,天然气产量达64亿立方英尺/天,国内消耗的天然气数量占埃天然气总产量的70%,其余30%供出口。埃及电力供应以火电和水电为主,其中84%来自火电,全国电网覆盖率达99.3%,在非洲国家中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四。阿斯旺水坝是世界七大水坝之一,全年发电量超过100亿度。2008年,埃及斥资16亿埃镑改进阿斯旺大坝发电机组,并斥资150亿埃镑改进全国电网。埃及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电力领域的应用。2007年埃及正式启动核电站计划。2010年埃及宣布将于2025年前建立4个核电站,预计届时将能提供4000兆瓦电力。

  【工业】 工业以纺织和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为主。工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工业产品出口约占商品出口总额的60%,工业从业人员274万人,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14%。埃工业企业过去一直以国营为主体,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埃开始积极推行私有化改革,出售企业上百家。目前,私营企业数量已占埃工业企业总数的80%,产值占国内工业生产总值的87%。

  【农业】 埃及是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5%,农业从业人员约550万人,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31%。埃政府重视扩大耕地面积,鼓励青年务农。全国可耕地面积为860万费丹(1费丹合6.3市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5%。近年来,随着埃及经济的发展,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有所下降,约为14%,农业出口占出口总额的20%。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棉花、水稻、马铃薯、蚕豆、苜蓿、玉米、甘蔗、水果、蔬菜等。小麦自给率58%,玉米56.6%,肉类80%,食油61.9%,糖86.2%。主要出口棉花、大米、马铃薯、柑橘等。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农业生产实现了稳定增长,是经济开放首当其冲和见效最快的部门。但随着人口增长,埃仍需进口粮食,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进口国之一,每年需进口小麦900万吨。

  【旅游业】 埃及历史悠久,名胜古迹很多,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条件。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收入居埃四大外汇收入之首。主要旅游景点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卢克索神庙、阿斯旺高坝等。2011年埃及动荡局势对旅游业影响较大,赴埃旅游人数、饭店房间价格、旅游投资均明显下降。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便利,近几年海、陆、空运输能力增长较快。

  铁路:由28条线路组成,总长10008公里,共有796个客运站,日客运量200万人次。开罗目前共有两条地铁线路,总长64公里,共耗资120亿埃镑。地铁三号线分两段修建,第一段全长4.3公里,预计2011年竣工,第二段全长7.12公里,预计2013年竣工,总成本约64亿埃镑。

  公路:总长49000公里。

  水运:有7条国际海运航线;内河航线总长约3500公里。现有亚历山大、塞得港、杜米亚特、苏伊士等62个港口,年吞吐总量为800万集装箱,海港贸易量为1.01亿吨。苏伊士运河是沟通亚、非、欧的主要国际航道。近年来,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使过运河船只载重量达24万吨,可容纳第四代集装箱船通过。2009/2010财年,运河收入45亿美元。

  空运:有民航飞机55架。全国共有机场30个,其中国际机场11个,开罗机场是重要国际航空站。2008年,埃及航空公司正式加入星空联盟。

  【电信信息】 近年来,埃大力发展电信和信息产业。1981年,全国仅有固定电话线路51万条,目前固定电话用户达1041.6万户;截至2010年10月,移动电话用户6400万人;因特网用户从2000年的53.5万人增加到2011年2月的2310万人。埃电信业实现了较快增长,已成为埃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财政金融】 财政来源除税收外,主要靠旅游、石油、侨汇和苏伊士运河四项收入。

  埃近年来财政收支情况如下(单位:百万埃镑)

  财政年度 05/06 06/07 07/08 08/09 09/10

  总支出 209094 251000 276600 343700 367000

  总收入 170947 188800 218500 274800 269000

  总赤字 38147 62200 58100 68900 98000

  埃近年来主要外汇收入情况如下(单位:亿美元)

  财政年度 05/06 06/07 07/08 08/09 09/10

  侨汇   50  71  63  82 98

  旅游   77  80  108 105 116

  苏伊士运河36  42  52  47 45

  石油、天然气92 101  101  95 100

  【对外贸易】 埃及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日本、沙特、阿联酋等。由于出口商品少,外贸连年逆差。为扩大对外出口,减少贸易逆差,埃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发展民族工业,争取生产更多的进口替代商品;限制进口,特别是消费性制成品的进口;争取扩大出口,特别是原油、原棉以外的非传统性商品的出口。2009/2010财年,埃及对外贸易额72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39亿美元,同比下降5.1%,进口额490亿美元,同比下降2.7%。

  埃主要进口商品是:机械设备、谷物、电器设备、矿物燃料、塑料及其制品、钢铁及其制品、木及木制品、车辆、动物饲料等。主要出口产品是:矿物燃料(原油及其制品)、棉花、陶瓷、纺织服装、铝及其制品、钢铁、谷物和蔬菜。埃及出口商品主要销往阿拉伯国家。

  【外国援助】 美国是埃及的主要援助国。向埃及提供援助的国家和国际组织还有德国、法国、日本、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阿布扎比发展基金等。2011年埃及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后,美国等多个国家向埃及提供援助。

  【外国投资】 1974年6月,埃政府颁布第一部投资法,1989年颁布新投资法。1997年,埃政府为进一步吸引外资,颁布了“投资鼓励与保障法”及实施条例,并于1998年、2000年对其实施条例进行了修改和补充。2002年颁布了经济特区法和实施细则。2004年,埃通过投资法修正案。自90年代中期以来,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速度加快。2009/2010财年,外国直接投资占埃及总投资额(1400亿埃镑)的15%,其中阿拉伯国家投资占13%,主要集中在石油、服务、制造、纺织等行业。联合国报告称,埃及吸引外资水平在北非排名第一,在非洲排名第二,在阿拉伯国家排名第三。2011年埃及动荡局势导致外国在埃投资额下降。

  人民生活 为改善人民生活,埃政府长期实行家庭补贴,并对大米、面包、面粉、食油、糖和能源等基本生活物资实行物价补贴。近年来,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举措:加大改革和反腐败力度;扩大就业,提高工资;加强社会保障,增加补贴,保证基本物资平价供应,保障低收入群体。2010年,埃及人民议会通过新社会保障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金额为最终工资的80%,并可根据物价进行调整。2011年初埃及政局动荡后,政府宣布为600万公务员加薪15%,退伍军人和公私部门员工的退休金同比例增加。

  军事 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最高决策机构为国防委员会,主席由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是穆罕默德·侯赛因·坦塔维元帅。最高统帅和总司令通过总参谋部指挥全军。2011年穆巴拉克辞职后,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成为埃及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实行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义务兵服役期三年。

  武装部队总兵力45万,预备役部队25.4万,其中陆军32万、海军2万、空军3万、防空军8万。另有国民警卫队6万人、边防军1.4万人、公安部队6万人、海岸警卫队7000人。

  文化教育

  【教育】 实行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制度。全国共有基础教育(含小学、初中、高中和中等技术教育)学校42184所,其中公立学校37218所,学生1520万名,私立学校4966所。共有大学34所,包含477个院系,其中公立大学18所,私立大学16所。著名的有开罗大学、亚历山大大学、艾因·夏姆斯大学、爱资哈尔大学等。大学高等教育平均入学率达32%。

  【新闻出版】 埃及现有报刊521种,其中报纸180种,杂志341种。主要阿拉伯文报刊及其发行量为:《消息报》,85万份;《金字塔报》,30-50万份;《共和国报》,50万份;《晚报》,4万份。《金字塔经济学家》,周刊,50万份;《最后一点钟》,周刊,10万份;《图画》,周刊,8万份;《鲁兹·尤素福》,周刊,20万份。主要英文报刊及其发行量:《埃及公报》,1万份。主要法文报刊及其发行量为:《埃及前进报》,1.5万份;《埃及日报》,5万份。

  中东通讯社:埃国家通讯社,是目前中东地区和阿拉伯世界最大的通讯社,1956年2月创立。宣传政府政策,用阿拉伯、英、法三种文字发稿。

  广播电台:全国现有269家广播台站,平均每天播报478小时。国家广播电台,1928年创建。目前每天用80个频率、38种语言向国内、外广播。中东广播电台:建于1964年,主要为商业服务。亚历山大广播电台:建于1960年,用阿拉伯语播音。2000年,埃开始通过“非洲之星”广播卫星和尼罗河卫星等发射广播节目,能覆盖全世界。

  电视:在埃传媒中占据突出地位。埃及电视台建于1960年,现有电视台站255座。目前埃电视频道分中央、地方、卫星、专题等四类数十个频道,节目覆盖亚、非、欧、北美等地区。2001年6月,私营卫星电视频道获准开播。

  对外关系 埃及在阿拉伯、非洲和国际事务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开罗现为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所在地,埃前外长阿拉比为现任阿盟秘书长。

  埃及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政策,主张在相互尊重和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加强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突出阿拉伯属性,积极开展和平外交,致力于加强阿拉伯国家团结合作,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倡议在中东和非洲地区建立无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2009年,埃及继续坚持全方位外交。加大对地区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投入,积极推动解决巴以、黎以、叙黎、伊拉克、伊朗核、达尔富尔等问题。重视大国外交,巩固同美国的特殊战略关系,加强同欧盟、俄罗斯等大国关系。积极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在阿盟、非盟、伊斯兰会议组织等国际组织中较为活跃。日益重视经济外交。目前,埃及已与165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011年埃及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后,外交政策出现一定幅度调整,更加灵活务实,并注意平衡与大国间的战略合作。

  【同我国的关系】 埃及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同我国建交的阿拉伯、非洲国家。1956年5月30日建交后,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1999年,两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双边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06年双方签署两国深化战略合作关系的实施纲要。

  2004年1月,胡锦涛主席对埃及进行国事访问。2006年6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埃及。11月,穆巴拉克总统出席中非合论坛北京峰会并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2007年5月,吴邦国委员长访问埃及。10月,埃及人民议会议长苏鲁尔访华。2008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访问埃及。2009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访问埃及。2009年11月,温家宝总理再次访问埃及并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

  中埃两国就国际和地区问题密切磋商,在人权、联合国改革等重大问题上保持协调,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2006年5月,两国外交部建立了战略对话机制。

  埃积极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埃及馆展品中包括8件不同法老时期的国宝级文物。

  2010年,双边贸易额为69.6亿美元,同比增长19.1%,其中我国出口额60.4亿美元,同比增长18.3%,进口额为9.2亿美元,同比增长24.5%。

  2006年6月,中埃两国签订互免持中国外交和公务护照、埃及外交和特别护照人员签证的协定,2007年1月27日该协定正式生效。

  中国驻埃及大使:宋爱国。馆址:14 BAHGAT ALY ST. ZAMALEK CAIRO EGYPT;电话00202)27361219;传真:27359459。商务处地址:22 BAHGAT ALY STREET,ZAMALEK CAIRO 11211 EGYPT;电话:27354316;传真:27358729。

  埃及驻中国大使: 艾哈迈德·里兹克(Ahmed Rezk Mohamed Rezk)。馆址:北京建国门外日坛东路2号(No.2, RI TAN DONG LU,BEIJING,100600 CHINA)。电话008610) 65321825/ 65322541,传真65325365。商务处电话:65329335,传真:65329337。

  【同美国的关系】 纳赛尔时期,埃美关系比较紧张。1967年“六·五”战争后,埃宣布同美断交。1973年“十月战争”以后,埃美关系明显改善和发展。1974年2月两国复交。穆巴拉克总统执政后两国关系日趋密切,与美有“特殊战略伙伴”关系。美国自1979年起每年向埃提供21亿美元的援助,其中军援13亿美元。1998年,美埃签署协议,商定美在未来10年内每年减少5%对埃政府经援,至2008年减至4.07亿美元。但美采取其他方式弥补,美经援总额并未大幅减少。2004年埃美签订“合格工业园区”协定后,双方经济关系进一步加强。2010年,穆巴拉克赴美国参加巴以直接谈判启动仪式。美副总统拜登访埃。2011年,美宣布向埃提供1.5亿美元额外经济援助,帮助埃恢复经济和完成民主过渡。

  【同欧盟国家的关系】 纳赛尔时期,埃同主要西欧国家关系冷淡。萨达特上台后开始注意改善同西欧国家关系。1973年“十月战争”后,埃同西欧国家关系有较大发展。穆巴拉克总统执政以来,频繁出访欧盟国家,双方保持密切往来。欧盟是埃最大贸易伙伴,埃与欧盟的贸易总额占埃对外贸易总额的40%。2010年穆巴拉克分别访问德国、意大利、希腊、法国等。捷克总统克劳斯、希腊总统卡洛斯、匈牙利总理吉尔冬等分别访埃。2011年,英国首相卡梅伦、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等分别访埃。

  【同独联体国家的关系】 1943年,埃及与前苏联建立了公使级外交关系,1954年升为大使级关系。纳赛尔时期,埃苏关系密切。萨达特时期,埃苏关系恶化。穆巴拉克总统执政后,两国关系逐步改善,1983年双方签署了贸易、文化、渔业合作协定。1984年埃苏恢复互派大使。1991年苏联解体后,埃承认各国独立,并与大多数独联体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010年,乌克兰总理阿扎罗夫访埃。

  【同沙特阿拉伯的关系】 埃同沙特在经济、人员交往和宗教事务方面有密切的合作关系。1979年埃以和约签订后,沙同埃断交。1987年11月,沙、埃恢复外交关系,沙恢复了对埃的经援。海湾危机爆发后,埃应沙特要求派兵驻沙,沙决定免除埃所欠债务,并向埃提供新的无偿经援15亿美元。2010年,沙特国王阿卜杜拉访埃。2011年,埃及总理沙拉夫访问沙特。

  【同叙利亚的关系】 叙强烈反对戴维营协议和埃以和约并于1978年9月同埃断交。穆巴拉克总统执政后,主动改善同叙关系。1989年12月27日,埃、叙两国正式复交。2000年7月,叙总统巴沙尔上台后,双方往来进一步密切。2005年,黎巴嫩总理哈里里遇害后,埃力劝叙从黎撤军,但反对对叙实施制裁。2008年10月,埃及对叙利亚和黎巴嫩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表示欢迎。

  【同约旦的关系】 约旦政府曾因反对埃以签订戴维营协议,于1979年4月1日与埃断交。1984年9月25日,约宣布与埃复交。近年来,埃、约在中东和谈等问题上保持协调,曾促成巴以签署《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并联合提出埃、约和平倡议等。2010年,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3次访埃。2011年,约旦首相巴希特访埃。

  【同巴勒斯坦的关系】 埃是最早支持巴事业的阿国之一。巴解组织成立后,埃即给予坚决支持。埃以媾和后,埃巴关系降到最低点,巴解驻开罗办事处被关闭。1987年11月,埃重新开放巴解驻开罗办事处。1988年11月巴宣布建国后,埃即宣布承认,巴解驻开罗办事处也随之升格为大使馆。马德里中东和会后,埃积极推动巴以和谈,促进巴内部和解,并呼吁国际社会向巴人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2008年12月加沙冲突爆发后,埃努力斡旋,推动哈马斯与以色列停火,缓解加沙人道主义危机,为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860号决议发挥重要作用。2009年,埃及主办加沙重建国际会议,并召集巴各派在开罗举行多轮内部和解对话会。2010年,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多次访埃。2011年,阿巴斯、哈马斯领导人扎哈尔等分别访埃。5月,在埃及调解下,法塔赫与哈马斯在埃签署和解协议。埃及政府重新开放连接加沙地带的拉法口岸。

  【同伊拉克关系】 埃及曾是两伊战争中支持伊拉克最积极的阿拉伯国家之一。埃伊关系密切,埃在伊有逾百万劳工。两伊停战后,埃同伊拉克、约旦、也门三国于1989年2月组成阿拉伯合作委员会,并先后在四国首都举行过4次会议。

  1990年海湾危机爆发后,埃坚决反对伊入侵科威特,同伊断交,并派4万军队参加美领导的海湾战争。埃近百万劳工大部分返埃。战后,埃积极呼吁解除对伊制裁,协助伊回归阿拉伯阵营。2000年11月,埃、伊恢复外交关系。分别向对方首都派驻代办级外交官,履行大使职责。

  2003年美发动对伊拉克战争之前,埃反对美对伊动武。伊战结束后,埃强调应尽快结束外国军队对伊占领,主张联合国应在重建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强调维护伊主权和国家统一;号召伊各政治派别参与政治进程,呼吁停止暴力活动。2007年5月,埃及主办旨在促进伊拉克和平与重建的“伊拉克国际契约”部长级会议。2010年伊拉克副总统塔里克、阿迪勒等分别访埃。

  【同苏丹的关系】 苏丹是埃在非洲的最大邻国,历史联系密切。埃以和约签订后,苏丹是三个未同埃断交的阿拉伯国家之一。1995年6月,穆巴拉克总统在埃塞俄比亚参加非统首脑会议途中遇剌脱险后,指责苏丹为幕后策划者。1999年12月以来,埃苏关系逐渐缓和。埃为解决苏南北问题和达富尔问题积极斡旋,并参加非洲联盟向达尔富尔派出的维和部队。2010年,苏丹副总统塔哈访埃。2011年,埃及总理沙拉夫访问苏丹。苏丹总统巴希尔访埃。

  【同利比亚的关系】 利比亚1969年“九·一”革命后的最初几年埃利关系较为密切。萨达特执政以后,双边关系冷淡,1977年两国发生边界武装冲突。萨达特访以后,双边关系迅速恶化并导致两国于1979年断交。1989年10月两国元首互访,结束了两国长期交恶史。1991年双方正式达成协议,取消边卡和海关,两国人员凭身份证自由往来。2010年穆巴拉克访问利比亚。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访埃。

  【同伊朗的关系】 1979年,埃伊关系因埃接纳被废黜的伊朗国王巴列维在埃避难而恶化,并于同年5月中断外交关系。两伊战争期间,埃支持伊拉克,埃伊关系继续紧张。海湾战争后,两国矛盾加剧。近年,埃伊关系出现改善势头,各层次往来与接触增多,两国利益代表处基本恢复断交前的使馆职能。2001年,伊外长哈拉齐两度访埃。2003年 12月,伊朗总统哈塔米访埃,实现了两国元首自1979年以来首次会晤。埃关注伊朗核问题进展,表示伊有权和平利用核能,但不接受中东地区出现核武器,主张通过谈判政治解决伊朗核问题。2011年埃及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后,埃及与伊朗恢复双边关系正常化的意愿均有所加强。

  【同土耳其关系】 埃、土两国在中东、海湾等重大地区问题上有共同利益,两国经济、贸易和军事关系比较密切。埃及—土耳其自由贸易协定于2007年1月正式生效。2010和2011年,土耳其总统居尔两次访埃。

  【同以色列的关系】 1980年2月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此后双方虽在交通运输、旅游、环保、农业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合作,但总体关系受制于地区形势发展,比较冷淡。2000年11月,因以巴爆发大规模冲突,埃召回驻以大使。2002年4月,埃宣布除为争取地区和平而进行的接触外,中断一切与以联系。2005年3月,埃恢复向以派驻大使。近年来,埃积极调解巴以冲突,推进巴以和谈。2010年,以色列总统佩雷斯、总理内塔尼亚胡等分别访埃。2011年,内塔尼亚胡访埃。埃及政局动荡后,以色列希望埃政权平稳过渡,避免影响双方和平条约。

  【同非洲国家的关系】 非洲国家与埃及历史、文化渊源深厚,而且对埃国家安全特别是水资源安全具有战略意义,非洲国家在埃及对外政策中占据突出位置。穆巴拉克总统执政后更加强调埃的非洲属性,重视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埃及积极参与非洲事务,致力于非洲联盟建设。2010年,尼日尔、乌干达、马里、厄立特里亚、津巴布韦、刚果(金)、乍得、索马里、南非等非洲国家领导人分别访埃。2011年,加蓬总统、非盟主席等分别访埃。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Copyright ©2011 xxx.com All Right Reserved.   (网站已备案)

平平安安
TOP
回顶部